许多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需要个体化用药,其是否需要常规开展TDM?哪种方法适合于测定其体内浓度?如何正确地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和利用?都是摆在广大临床药师面前的最新课题。
主治医生制定患者的初始用药方案,测定药物的稳态谷浓度是否在安全、有效的治疗浓度范围内。针对未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的样本,临床药师需要考虑如下方面的因素:药理作用特点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及肝肾功能影响、药物相互作用、患者用药依从性、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等。在异常值分析中,常常需要将所监测药品的药理作用特点,药动学特征、药物体内分布特性,以及患者年龄、性别等生理病理条件,同用药途径、近期用药、饮食等诸多药源性因素综合起来,才能找到适合患者个体的治疗用药方案。
针对单抗类药物,虽然最初的响应率在50-90%,许多患者能从单抗治疗中获益,但大多数患者最初的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导致疾病进展。而对于单抗治疗响应的缺乏或丧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对表观遗传、生物分子或病理生理学机制缺乏了解,以及对血清中单抗浓度未充分了解可能是最基础的原因。因此,尽管对于抗炎类和抗肿瘤单抗均尚未充分认识,基于患者个体血清中治疗药物监测已经成为个性化靶向单抗治疗的重要课题。如:研究表明,在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中度vs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克罗恩病(CD)vs UC患者时,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存在差异。与给予同样处理的中度UC和CD患者相比,更大比例的严重UC患者血清中检测不到最低浓度的英夫利昔。英夫利昔上午波谷浓度检测不到,会增加UC患者结肠切除术的风险,二者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低浓度的英夫利昔检测不到或检测不准,是临床治疗药物监测面临的一个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疾病的发病机制被进一步明确,精准高效的单抗药物会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同时,由于单抗药物存在潜在风险,积极开展药物临床监测,提高单抗药物合理用药水平和不良反应预警能力,减少对患者的伤害。